教育学部学习部

“元晖论坛”录音稿

    盖笑松:我们坐在前排的王天慧老师是师大附中的老师,陈元晖就是师大附中的创校人,我们在座的是教育学部的学生,那陈元晖先生是我们教育系的建系人。我作为心理学院的老师呢,特别强调,陈元晖先生不但在教育学上有很深的建树,不但在哲学上有很深的建树,在心理学上也有很深的建树,你看,这是当年陈元晖老先生写的论文,在讲皮亚杰,那个是陈元晖老先生写的一本书《论冯特》,在陈元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和我们院的蒋文凯老师,我们几个专门研读了所有陈元晖老先生心理学的文章,所以呢在今天这样一个元晖论坛上,我算是做一个学习汇报,也算是向陈元晖先生致敬。因为陈元晖先生即使优秀的教育家,又是优秀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作为附中的创立者,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在中国心理协会1996年建会的时候,他是中国心理协会的副理事长。在心理学报刚刚成立的时候,杂志刚刚创刊的时候,他是心理学报的副主编,所以也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在中国心理学的历史上。因此呢,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我想选这样一个角度,推荐给教师什么样的心理科学,或者心理学的哪些知识内容对于一个教师来讲是最有价值的,我想呢,这样一个内容也符合元晖论坛的主题,就是陈元晖自己也是把他的心理学知识用于基础教育实践的。
前天我在武汉大学,我的一个哲学院的一个朋友,他的女儿九岁,但是她女儿呢就问他爸爸一个问题:“爸爸你告诉我,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哲学家有哪几位。”一个九岁的孩 子问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深刻的,那么我就抢答,我说:“在我心目中有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他爸爸对我的回答评论说:“基本上对。”今天呢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提问:最值得教师去了解的心理学家是哪些人。我们在非常短暂的有限的时间里,向大家推荐哪些心理学家的思想把他推荐给老师,哪些是老师们最值得去了解的。我昨天呢,做这个PPT,做到了九点半,我选出来的投稿中我认为最值得教师了解的十几位心理学家,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很多同学呢,愿意把蒙台梭利当成一个教育家尤其是一位学前教育家,但是我也愿意把它当作一位心理学家,因为我觉得他捕捉到了儿童心灵成长的秘密,他有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出版在1936年,蒙台梭利出生在1906年,大约是110年前出生的人,这本书也是80年前的书了,
    
盖笑松: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本书过时吗?会不会过时呢?”“来说说外语系的答案。” 学生答:“我认为儿童的成长环境和以前有很大不一样,所以心理上也就会产生差异。” 盖笑松:“你说环境变了,好,我虽然不认同你的论据但是我认同你的论点。我也认为它会过时的,什么时候会过时呢?当有一天蒙台梭利所倡导的那些想法已经成为每一个家长心中的常识,成为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常识,这本书就没有必要的存在了,把它烧掉啊或者怎样的,可现在才过去八十年,据我现在的观察呢,在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心中,她还没有成为常识所以虽然八十年过去了,可它还没有过时,
我们来看一下他书中所提到的一些思想,这个是我在我领的一个幼儿园园长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他所考虑的一些问题,不用开PPT了,也不用抄写了,我就直接发给魏巧鹤她的微信里,然后谁要就跟学习部要就可以了。嗯,这是我在跟园长们讨论的时候我提出来的一些讨论话题,我们随便来挑其中几个例子。第一个问题是最根本的,蒙台梭利的这本书的名字叫《童年的秘密》。那童年真的有秘密吗?不为人知的事情才是秘密,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呢?蒙台梭利掀开这层秘密,他到底看到的是什么?他所说的童年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能回答这一个问题,说明你这本书读懂了。如果不能,再读它一遍。这本书我已经是读了它第十遍了。所以我发现每隔三两年再读它一遍就会有新的感受。直到有一天再也读不出新的味道就不再读它了。所以,读这本书要回答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童年的秘密是什么?”好,现在我是要泄密呢?还是要不泄密呢?我泄密呢就像在剧透,然后你再看电影就没有意思了。如果不泄密呢又对不起教师的职责。如果简单的总结她所说的秘密呢,就是儿童的成长不是源自大人的教学和训练,而是因为儿童的心智有一种神奇的吸收能力。所以我发现每隔三两年重读一遍就会有新的感受,等到有一天再也读不出新的滋味了,我就不再读它了,那么所以你要读这本书最后要回答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童年的秘密是什么,好,现在那我先要泄密呢还是要不泄密呢,如果泄密呢就像个剧透,然后你再看电影就没有意思了,如果不泄密呢又对不起教师的职责,如果简单的总结它所说的秘密呢就是儿童的成长不是缘自大人的教学和训练,而是因为儿童的心智有一种神奇的吸收能力,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就能从中吸收营养,说它是一种神奇的吸收能力,是因为这种能力随着长大会慢慢变小,到了成人我们的那点儿吸收能力已经不够神奇了,把一个一岁的婴儿扔到美国去一年,他很快就能够吸收英语环境中的语言,把我们扔到美国去一年可能仍然无法从事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心理咨询,我虽然是一个心理学院的院长,也只能从事和物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刷盘子或者开滴滴,因为对我来说一年的时间能吸收到的语言非常的有限,可对于一岁的婴儿他有一种神奇的吸收能力,这是它发现的最核心的秘密,再是和大家说的第二个秘密,我特别喜欢,现在给大家看的这个版本,没有人推荐这个版本,只有我推荐这个版本,因为我读了十遍,我读了很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一个不知名的版本,这个翻译者是一个毫无名气的人叫江雪,但我读了很多版本之后我发现江雪的版本所翻译的语调非常忠于蒙台梭利的意识,这话我很难解释清楚,什么叫语调忠于意识,蒙台梭利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写下的好多话都像福音书一样的语气,江雪真的把那种语气翻译出来了,那是因为她不是学前教育家,所以,老师们推荐的都是其他人的翻译,那这本书的第二章叫控诉,如果你读懂了你就会知道他的书里控诉的是谁,读懂了之后我们会稍微有点儿沮丧,尤其是在座的像王老师,和每一位老师,或者每一位家长,我们当我们读懂的时候会有点沮丧,他控诉的就是我们家长和老师,不是蒙台梭利在控诉,是蒙台梭利代表儿童在控诉。甚至是蒙台梭利像福音书一样,用上帝的口音在控诉。所以它里面有一句话:“你们对我交到你们手里的孩子做了什么?”这是一句让我心惊肉跳的话,我立刻联想到,每年几十名学生家长把他们交到心理学院,我对他们做了什么。额,所以我就邀请了师大附小郭志勇老师替我写了四个字,挂在我的墙上,误人子弟。 等到蒙台梭利来控诉的时候,我要能答上来了,“你对我交到你手里的孩子们做了什么?”我就答“误人子弟”。误人子弟,可能这个学生来到我心理学院,他的成长潜力是十分。但是在我这里待了四年,他只长成了六分,那我就误掉了他四分。如果他去了北大,就可能长成八分,就只误掉两分。所以我在旁边自己编了一首诗 种子向往天空,自有无限可能。大江南北随土,误人深浅不同。北大也误人,但比我误得浅呢。那我得努力,不去误人这么深。所以他(蒙台梭利)控诉,包括院长在内的,校长在内的老师们。教室里,孩子学习最主要的障碍物是什么,现在你们可以试着回答了,就是教师。我相信很多教师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不舒服的。说我是奉献了我的青春我的汗水和生命以及健康,来教孩子们学习。为什么说我是教室里最大的障碍呢。因为我的存在,心理学院的学生实现了六分,那我是不是阻碍掉了他的四分呢?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成年人都会成为儿童学习的阻碍。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路上,我们有这么多的介入,其中的很多介入,经常是消极对于积极。就拿大学来说,经常,咱们出去不要乱讲。我说大学凡是外语学的好的都不是你们的外语老师教的。在书里持续出现这样的一些词,这些词是及其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我很难理解他在八十年前是怎么把它写出来的。比如说,主动建构。说儿童是主动在建构自己,我们今天很多老师和父母还不这么想,家长说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的人,他再主动建构自己,你去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不是矛盾吗?老师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程师就是按照哪个既定的方式,能培养成一抹一样的人,工程师我得想生产奥迪,就能生产奥迪,不能说生产出一个奥错来。这是主动建构的,不是你打造的,工程师是工业世界的语言,工业世界的零件,拿块铁,没有主动建构的能力,你用一块铁,能生产出一个奥迪,所以工程师可以打造他,工厂里可以有工程师,但我们的教育世界里不应该有工程师,没有一个人能去建设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孩子去建设自己的心灵,我们学前专业,有一个退休的老教授,叫许红,后进来的学生,特别遗憾没有上过许红老师的课,许红老师的手艺课是出神入化的,就是他从来不是以一个既定的方式来做什么东西,他只要你想要做什么东西,他都会发着愁就做出来,他表现出了艺术的美术创造,但这一段是跑题,那许红老师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呢,有一次我参加他儿子的婚礼,参加他儿子的婚礼,许红作为父亲讲话,我听过很多婚礼的讲话,大部分都是特别庸俗,都是希望夫妻相敬如宾,夫妻孝顺父母,夫妻努力赚钱,夫妻早生贵子,可是许红老师的讲话说,他说,我是你们的父亲,我只能给你们一个身体,不能给你们灵魂,你们要去打造自己的灵魂,建设自己的灵魂,你们要去读书,读那些伟大的思想,构造自己的灵魂,你们要结交朋友,在那些伟大的品格中,构建自己的灵魂,你们要去读书从书中的思想建造灵魂你们要去交朋友从他们的品格中建造自己的灵魂,你们要去劳动从实践中建造灵魂,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他不认为自己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儿童,学生,建构自己的灵魂,自我发展就是发展他自己,我们从2001年到现在都在追求学生发展的奥秘,这个奥秘不是一代人,2代人,3代人能解决的,所以说教育的建构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完成的,罗马不是一天内完成的不是老师创造了学生,也不是父母创造了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创造了他们,我特别不喜欢有些老师讲他的丰功伟绩,说他教过得某某学生在那个岗位,以此来炫耀说自己当时时怎么教育他的。我特别不喜欢这种老师,说不定他们没遇到你发展的更好,你要知道你不少的学生也在监狱里你也要对他们负责任,我有一个研究生的学生就是在监狱里,这个手机不是自主者,这个手机是被主者视像头它是被主的,它不能,但是是有生命的集体是那样的,你给他装备什么他不见得承背什么,他会自己过滤进来一些东西,会自己选择一些东西,甚者同样的东西进了每个孩子的心里会转化成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个神奇的人的自尊心的形成。因此成长过程不可完全崇拜,完全去控制,我的儿子今年读的初中三年级,他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总有人问我你选不选班,我觉得不选班,因为那个环境中的因素太复杂,然后他会激进的去选择那些因素,同一个因素进入他的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全部都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另外那个因素是坏是好我完全不知道,如果恰恰是我因为给他选了这个班然后他跟同桌发生了这么一段浪漫的故事,我会后悔给他当年的选择,心里面就后悔,第一想 如果我不给他这个选择,第二如果我没去这么做。在心理学研究发现最后悔都是自己当年去做了这事儿。有一天,如果任何一个学生认识到这个是在长大了的时刻,所有优秀的高中特别的相似,你看师大附中在倡导自学的教育,张博校长在倡导梦想教育,生涯理想的教育,还有有的学校倡导自立的教育,所有好的高中他们抓的都是同一点抓的是什么呢?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就开始,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建通,所以魏书生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思想。苏赫姆林三条教育信仰。第一条相信教育是源自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任何一个学校的好东西是千遍一律的,糟糕的学校各有千秋,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有一天一个孩子认识到我要成为什么样大的人不是被环境所造成的,这个孩子就长大了;有一天一个学校认识到这个,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靠他自我骄傲与的力量,这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就长大了,儿童从复杂的的本质中选择成人,比如说学校搞这么多和教育活动想让孩子这样,可是孩子不见得这样,为社么呢,他自己觉得自己会选择,我们市内某一所重点高中,给学生开学的军训,初中,军训的一个多月结束之后,军训想给学生想给学生装配什么呢,秩序,纪律,坚强,品质,服从想给学生装配这么些东西,可是呢,我发现很多孩子开始学会骂人,踢人,而且骂人的表达方式都是一样我说这怎么会呢,应该各说各说的骂话,学生说我们都是教官学的觉得他那样很酷而且踢人也是跟教官学的,所有学校想给学生装配的是那些而学生从环境中选择的不一定是那些,因为他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整个复杂世界儿童有一颗吸收性的心。只要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吸收,成长的营养具备,他就会长大。这是一句非常简短的反问式心理学,极其深奥和复杂的。你们长到几岁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同。儿童有一颗吸收性的心智。只要你为他提供适宜的环境,他就会从中自己选择自己需要的营养。那么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那个适宜的环境就是什么样的呢?蒙台梭利是一个学前教育家,现在的育经幼儿教育,华东府的幼儿教育,包括安吉游戏的幼儿教育被全球奉为点赞就是因为全球认为这些幼儿园的环境接近了适宜环境。长春市的小学课堂我听过,最欣赏的是祭奠之海城乡交界地位叫清华实验小学,其实清华大学并不知道这所学校。有个小学语文老师叫胡忠诚,我觉得他的课堂最接近于蒙台梭利所说的适宜环境。我在初中听过一个课堂,在鞍山铁中区,有个老师叫李冰老师的数学课堂,然后另外一个高中物理老师的课,我觉得他们的课堂最接近蒙台梭利所说的适宜的环境。但是这些只我听过的课的百分之一。因为我听过的课不少。我听过的很多课,包括我到河南、到深圳,听过的很多课就感觉,就像我40年前读的那个学校的课。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适宜环境 。我听过的很多课,包括我到河南、到深圳听过很多课感觉,就像我四十年前读的那个学校的课,我觉得那不是一个适龄的环境,那个适龄的环境一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我们今天大多数环境中,包括此时此刻的环境,仍然是以教学者为中心的。关于(四个字,人名)我就不打算讲那么多了,我打算给每一位我推荐的心理学家留十分钟,其中更多的观点和定义留给你们到书里面去探索。
第二位要推荐给大家的是发展心理学世界里两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就好像物理学世界里面,如果排出第一第二的话,肯定第一是牛顿,第二是爱因斯坦。如果在发展心理学的世界里,选出第一第二的话,毫无疑问,第一个是皮亚杰,第二个是(三个字,人名),那我们先来看皮亚杰,皮亚杰的这本《儿童心理学》是一个非常薄非常薄的小册子,大概只有不超过120页,甚至超没超过80页,我不知道,非常薄非常薄的小册子。我有一次去美国坐飞机,飞机路上12个小时,太长了,又不能抽烟。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带上一本皮亚杰,去的路上读两遍,回来的路上读两遍,然后仍然觉得有很多没有弄明白。那么,皮亚杰是不打算从事儿童心理学这样琐碎的小学科的,伟大的人都会首先选择要么选择成为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要么成为一名哲学家。所以,皮亚杰毫无疑问选择成为了一名哲学家。当代哲学最大的一个分支就是认识论,就是人类是如何能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康德说,不是(人名)认识的,而是你原来脑子里就有的,这叫先见论。黑格尔说是通过“否定之否定”认识的这些辩证法。所以,(人名)也好,(人名)也好,XXXXX。那皮亚杰也是详细的解释了这个问题,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这完全是一个哲学问题。可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呢,他就打算从人类的初期,刚出生的婴儿,去观察他不能认识什么,接下来他哪一天能够认识这个。从不能到能这个变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他要用这种实证的观察去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你看他要回答从不能到能这个转变,我们把他这样的研究方法叫发生法。他要去研究一个事发生的那一刻,所以他给自己的哲学起了个名字,叫发生认知论,因为别的哲学家都是坐在书房里,读哲学家的书。举个例子,最常用的例子是比如这个桌子,因为他们很少出门,皮亚杰呢,他不打算坐在桌子后边来研究这个问题,他打算研究每个从不能到能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所以呢,就要去观察儿童。那么关于皮亚杰呢,大家在书里会学到他的,我们只挑出里面最核心的部分——发展的本质。到底什么是发展呢?皮亚杰的原话是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这句话有点难懂,举一个最庸俗的例子呢,你躺在床上,自己的身体压着自己的被子,就非常不舒服,你动一下你躺在床上,自己的身体压着自己的被子,就非常不舒服,你动一下那个被脚就出来了,你觉得舒服,这个过程就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这用东北话说就是起源于不得劲儿。不得劲儿呢,我就得变一下。用东北话就是雇佣一下。然后就是那个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所以,当我们深刻的理解了发展的本质之后啊,你就知道怎么样才可以促进发展。有些父母就怕孩子不得劲儿,处处给孩子打造一个得劲儿的环境,这是对发展最大的阻碍。我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他是特别胆小害羞的孩子。然后有一天老师就给他换了一个新同桌,把全班最淘的学生放在他旁边,说:“你带带他。”然后有一天我儿子正常给我发牢骚说:“他一会儿拿我东西,一会儿动我书啊,一会捅我啊。”我妻子就跟我说,要不你找找老师,给他换一个同桌呀。我想了一下,如果是小学我能给他换,高中我也能给他换, 或者是工作了同事要是不舒服,我也能给他换。结婚了,老丈人不太舒服,我也能给他换。当然了,那得是他老丈母娘愿意换老伴儿。如果这一切都能做到,我就想法儿给他换,如果后面的做不到,那前面的就需要让他自己学会对付那个不舒服的同伴,有什么样的办法、方式,即使你打不过他怎么想办法说说服他。所以,从不适应到适应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过去的时候,有一些企业办学。企业办学就是从托儿所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同一个班级,十八年来你的同学都没有变过一个。你非常习惯每个人的性格,非常知道怎么样去面对他。可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人他不够复杂。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学会去对付这四十个人。那就不如那些换过很多学校见过很多老师的人。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呢,一到学校里就给他调换一个班主任,然后家长就开始围攻,开始闹啊,这样的新闻到处都是。难道你希望你的孩子一辈子只适应一种老师吗?你能控制你孩子将来遇到的各种老师吗?那不如让孩子学会适应各种各样的老师。即使你在东北师大这个环境内,那你也要适应体育系老师、化学系的老师。好,那关于皮亚杰也不想再说太多了,在大家的教材里很多。
第三部,向大家推荐的是《班杜拉》。但是只向大家推荐这个人,这本书暂时不向这个年龄的你们推荐。等你们再老一些,生活再无聊一些再去读它,像我现在的样子。这本书一共只有一百八十页,我以前带着它出差跑过全国很多个城市。我读它第二遍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我曾经读过它一遍,这个太难读了,这个写书的时候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感受。除了班杜拉,还有罗洛梅,一个心理学家。他们写书的时候呢,是自己在过瘾,根本不考虑是给别人看的。我们前任的社科处处长叫刘建军,他有一个说法: 他说人家思想家写书的时候都是自己在过瘾,过完瘾呢,他拉出一坨屎来,这坨屎在书里,我们这些猪呢就是去吃屎的。他说人家写书呢,是在品尝美味,消化美味,啊是个享受的过程,这老头儿的比喻太像了。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老头儿,但是是特别难干的事。但是我反复的读他,因为我相信这坨屎里是有营养的,我们庄稼生长是需要肥料的。呃,班杜拉的神奇在哪呢,他是一个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有三代,第一代行为主义呢,是华生,华生就认为,一个孩子会变什么样,取决于我们对他做什么。今天有太多的家长和老师,让人怀抱着华生的信念,坚定的要把孩子变成那样或者这样。第二代行为主义者呢,就比华生进步多了,叫斯金纳。斯金纳呢,他不再主动的想把孩子变成什么样,在华生眼里,孩子做什么,我是能控制的,我想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在斯金纳那儿,他不再想让孩子做什么,斯金纳本着孩子他会做什么,如果这个孩子做了一个事儿是不吃饭,那么斯金纳就是,我就得让他下午饿着;这个孩子如果是做了一个事不穿衣服,斯金纳就想让他冻着,这是自然后果;如果这个孩子,偶然看了本书,斯金纳说我现在要给他一个奖励,给他一个小粘贴,可能明天他会再多看一本书。所以斯金纳和华生不一样的是,华生要控制这个孩子去做什么,而斯金纳是,本着这个孩子偶然做了什么,然后去奖励他,或者惩罚他,这是第二代的行为主义。在第一代的行为主义者那里,人的命运是完全被动的,完全被塑造的,被外界的群体与环境和成年人所塑造的,人是毫无尊严的。到了斯金纳这里呢,人开始有了一点点尊严,因为你先去做了什么,你是主动的,后来得到了环境的强化,这是第二代行为主义,人开始有了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性是非常盲目的,乱做,毫无目的的乱动,然后哪个做法得到了好的结果,得到了表扬,得到了奖励,我们就维持哪者,但我们一开始是乱动的所以虽然有了一点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性是盲目的、盲动的,仍然不够高明,于是就到了班杜拉第三代行为主义。第三代行为主义,人不但是主动的,而且主动的行动又不再是盲动,不再是盲动我们根据什么去决定我们的行动呢,这时候班杜拉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概念——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概念我们都背的很熟并且很擅于在考试的时候把它写上,但是我们并不见得意识到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个概念伟大在哪,我们要这样想:在班杜拉看来啊,咱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investigator,一个研究者,像物理学家,做实验的物理学家那样,是一个研究者。我们的实验在哪儿呢,在人间的生活里,我们看见他坐在窗台上,然后不小心掉下去了,从此以后呢,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要坐在窗台上。我们看见他这样行动,并且产生了那样的结果,我们就提炼一个实验中的因果,这种实验中的因果我们不是在有意地做着一个一个复杂的实验,而是无意识地在观察这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奇观。我们看到在农村的姐姐早早嫁人的,过着悲惨的生活,我们就决定自己要考大学,走出去。通过你有机会观察一些优质的结果和实验,你就有可能选择向他们走。很可惜一些生活在独立环境的孩子几乎、少有机会看到好结果的实验,所以他们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可能也不是好的选择。 那这面的有不少农家呢,那个在生态广场附近呢,拆迁没有完全结束的区域,平时外面围的那个广告牌把他们挡住,把城市的丑陋面挡在司机视野之外,可是有一天,我就闲的好奇就走进去看看,有好多人家,好多胡同,里面贴着好多招聘快递小哥什么的。他在那儿能看到的最多的社会性实验就是谁去做了快递小哥,谁赚了多少钱,从那个胡同里,如果能走出来一个上大学的,他就会看到一个新的人生实验,将用于学习,可以改变家庭命运。我在邻郊地区热道沟中心学校,我看到所有的孩子看到的是:谁念完初中,进到村里的,每个月挣三千多块钱,过着满足的生活,所以他只能从那些人身上去提炼他的行动决定。 因此班杜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恢复了人的尊严,人的尊严在于我们来选择我们的人生,选择我们的行为,用我们的自由意志。这种选择的依据,是我们观察的那些人的人生实验。这种从人生实验里做观察,然后,做出自我决定的过程,被他叫做“观察学习”。 好,那么在华生的行为主义里,就是外部的环境可以决定行为的反映;在斯金纳的行为主义里面,偶然的行为反应得到环境的奖或惩,从而维持或消退。而在班杜拉的行为主义里面,他引入了让人有尊严的一个东西——我们的能动性。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人生,观察别人的行为选择及其结果,做出我们的决定,前瞻我们的未来。用前瞻性的目标,引导我今天的行动,所以人要靠着能动性,靠着自我调节。 在心理学的理论家里,很多人的脑子里都是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的领域里面,有两位早期的时候是庞大的理论家。从上世纪60年代之后,进入微小理论时代。微小理论就是只解释一个方面。我们现在的心理学理论全都是这样的,一个理论只能解释一个小事。可是在宏大理论时代,一个理论就要解释人的所有的行为。所以,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弗洛姆、阿德勒呀,弗兰克、布罗姆、马斯洛、罗杰斯呀、华生、斯金纳呀、桑代克呀,这一串儿的伟大名字都企图解释人类所有的行为,用一个理论。班杜拉也是这样。我在1995年读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的系主任周博方老师,在课堂上跟我们说,班杜拉是当代最后的一个大型理论家。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大型理论”,不知道什么叫“最后”。时过23年,今天我明白了,在班杜拉以后就没人再提出大型理论了。 从上世纪60年代之后,几乎就进入微小理论时代,微小理论是一个理论只解释一个方面,我们现在的心理学理论全都是这样的,一个理论只解释一个小事,可是在宏大理论时代一个理论要解释人的所有的行动。所以弗罗伊德,荣格,诶里克森,阿德勒,弗洛姆,弗兰克,罗洛梅,马斯洛,罗杰斯,华生,斯金纳,桑泰克一串儿的伟大名字,都企图解释人类所有的行为用他那一个理论,班杜拉也是这样,我在1995年读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的系主任在课堂上和我们说班杜拉是当代最后一个大型理论,这我不知道什么叫大型理论,也不知道什么叫最后。时光过去23年,今天我明白了,在班杜拉以后就没有人再提出大型理论了,解释一切了,班杜拉是最后一个,我的最近几年有一个上瘾的行为我上网上,在英文期刊数据库有检索所有的心理学理论,把他们按照引用次数排序,看看哪些心理学理论被引用的多。我非常吃惊的发现,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班杜拉,他此前的那些大型理论几乎不再被引用了,所以我要在我的系主任二十几年前的那句话后面再加上一句,它是最后一个大型理论,并且是唯一一个持续保持巨大影响力的理论,我的被引用次数排在第一,意味着今天的很多心理学研究都建立在班杜拉的基础上,大家在吸收班杜拉的什么东西呢,吸收的他的能动性,这个黄色的部分就是能动性的部分,班杜拉管它叫agency,我在很多年前读班杜拉论文的时候读到agency我就想到这个单词翻译过来是代办代理,我也不懂为什么班杜拉老说agency,我就问了很多到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也都不懂,直到有一天知道有一个文革期间出国去加拿大的人,他说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主观能动性,一下子就懂了。所以班杜拉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这个部分——能动性。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怎么做的,得到了什么结果,从而产生了自己的目标,打算,决定,意图,然后根据这个目标,打算,决定,意图去调整自己的行动。听着很抽象。比如说我在很多学校做高中生生涯教育指导,很多公司也在学校里卖他们的生涯教育指导。公司的卖法就是你花一笔钱,买公司一套题。这套测验能测出来你应该报哪个大学,学哪个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一测,鼠标轻轻一点,一切就完成。我反对让学生这样被决定,我领着大连的,长春的一些中学,我们现在在做校友图书馆。让校友能够被在校生阅读,或者视频采访校友,或者是列一个提纲,让校友按这个提纲做一个PPT寄过来,我们把这些资料提供给在校生,学生们看到他的师兄师姐怎么做,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决定他自己怎么做,过什们样的生活,这是不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呢。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人的能动性产生起来,从那个里边提炼我的目标,很多大人都觉得你的目标是我告诉你的,目标从来不是这么产生的,是我们看着别人的人生实验,我们做出来的决定,这是班杜拉的伟大之处。所以,从他开始,有个巨大的伟大的概念,叫自我调节。整个的心理学,我认为是一个关于自我调节的心理学。一只青蛙煮在炉子里,煮的特别一个我在这个屋子里面,整个屋子里面就很热,把外衣脱掉,这也是自我调节。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调节。不会教学的老师,告诉学生,这么做是不对的,应该这么做,这样是教你怎么做。鞍山有一个老师,他现在专门负责高中物理化学的辅导。甚至有无数多的学生想要他去辅导。现在鞍山市有很多的学校老师,找他去拜师,找他去拜师,他说这个东西我没法教你,你只能在我这打工,你不打工也行,我不能给你钱,不能给你钱,那你交点钱。从去年开始,还是前年开始,凡事在他那打工的老师,都拼命地想办课外班把钱赚回来,他教学生的方式特别有意思,他从来不告诉你这道题怎么做,你要是要来找我呢,你就至少拿十道你不会的题,拿不会的题,我们来练练这个题,他在用什么,你要是想算出这个题想要什么,需要的这个没有,得去找什么,他就这样问着问着,学生就会了一道,再问着问着,学生就会了第二道,然后,那个,那个今天就碰巧了,明天再拿十道不会的题,一直到什么时候呢?学生承认,我要这么想,我就能会,那,你就把这次你是怎么想的,你就写出来,你让他不会的时候怎么想的写下来,你会的和不会的,这两次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一样,对比对比,所以,他重点不在教给学生讲题,他重点,他引领学生去作对那次是怎么想的,作错那次是怎么想的,把这两次对比一下,比较一次,不满意,什么时候比较到满意了,所以啊他辅导的效果就特别好,他不是把学生教会,而且不是只问会了,而是让学生体会到那个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是我们的基本认知过程,对思维过程的对比啊,这两次思维过程的对比,这叫反思,这个过程,或者叫与日俱增,你说现在高中他讲课,讲高级思维,高级思维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反思。所以,我这么解题,就叫思维,我觉得我不该这么解题,这叫高级思维。所以,他训练的全是学生的高级思维,来比较学生,正确的解题的思维,一天十组,了解思维,对他所以那个学生他完全,对思维过程的改进、自我调节,现在整个关于学习的心理学,中心都是学习自我调节作用,怎么样来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学生要是没有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发生,老师累死,他也不见效。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当我不学习的时候,我的外国语老师就特,我的数学老师,他们也都很厉害,当我没有自我调节的努力过程的时候,他们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当我有了自我调节的时候,大部分老师也都没空理我了,就跟我同学问一问,都是很有用的。自我调节过程,不断的反思,你这有什么问题,你这个怎么改进,所以现在整个的学习心理学,这些都是在研究。
第四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就是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同一年出生,出生在1896年。但是皮亚杰活到了1982年,长寿活了80多岁。维果茨基只活到了1934年,去世的时候只有38岁。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就非常反对皮亚杰的观点,也写了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可惜的是这场辩论赛呢,有一个先走了。所以吵架吵得好很重要,活的久更重要。我最近一直在读维果茨基的一本书《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个感受,我已经有四十八岁了,在读他38岁之前写的内容,我在读一个毛头小子写的东西并且看不太懂,需要读很多遍,所以每当我有这种感受的时候就在想1934年提早逝去的是我就好了,让他留在世间会洞察更多上帝的秘密,上帝就够闹心了。关于他推荐的一种思想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他的书暂时不推荐去读他的原作,确实太难读了。但是对他高级心理机能的思想可以去期刊网、知网去搜索一些资料。当我啃不动一本原著的时候,我就去读别人对它的解析。像我前两年在读胡赛尔的现象学,咬了好几口发现我的牙口不够,那我就看李元康对胡赛尔的解释后来我发现李元康对胡赛尔的解释也不是我这个层次的人能啃的动的,这是针对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才能去看的,后来我又自知之明去看看胡金玲老师解释的胡赛尔,他的就是我这阶层能看懂的。所以看不懂一本书的时候,你就去读别人对他的解析。所以针对维果茨基呢,希望你们能去看有关高级心理机能的介绍,一说到高级心理机能,一下子就弄的太高大上了,和无私、国际主义、《红楼梦》、《百年孤独》等太高大上的东西了。我们回到最初的意思呢,什么是低级心理机能,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这低级不等于庸俗、高级不等于高尚,骗子也可以具备很高级的心理机能、教授一定也得保持所有的低级心理机能,这些都是生存必须的。低级不等于庸俗、高级不等于高尚,那它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边的低能的机能都是低级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那边的东西的都得是高等动物才能表现出来的。甚至小孩和大人都不一样,大人里有文化的没文化的也不一样。比如拿注意来说,分为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有一些家长会说老师说这孩子注意力不好,我就问家长你觉得他注意力好不好,家长说他觉得在家的注意力挺好的,看动画片达电子游戏都目不转睛的,但这个注意力是不需要努力的,这叫不随意注意,是低级的注意,可是也会发展出一些高的注意,比如斑马迁移的时候,狮子就在路口事先就在这等着,一等就是一天一宿,就看着这么一个枯燥的路口,这个时候注意看路口啥也没有,这是高级的心理机能,这是随意注意,需要一直努力。要是像那个小猫钓鱼的话那个小猫马上就跑了,不用盯着路口了对吧,那一个孩子长大他老是那种低级的注意没发展出来这种高级注意,只是我被动地被新鲜的事吸引兴趣,不能主动地维持我的注意力在有用的地方,哪怕是枯燥的、艰苦的、长期的事情,那就是低级的心理机能,随意的就是高级心理机能。所以低级心理机能应该是被引起的,高级心理机能是自己随意调解的。这个低级和高级跟年龄无关,有的人活到死也是个低级。有一个人心脏不好他总跟我抱怨说他孩子总气他啊,他说我一生气心脏就乱跳,一住院就半个月花六千多块钱,我说那你就别生气,心脏不好就别生气,他说那你说这玩意心脏在里面我在外面能管得住它,完全不能掌控自己的心脏,他这就属于不随意、被动的。 那些优秀的宇航员这都是一个历练的象征,俄罗斯第一个宇宙飞船上天的时候,那个宇航员加加林他当时排在3号后补,就是根本没机会去的,所以当时1号领头上天,2号做后备,根本没3号事用不着他,突然这个1号就各种生理反馈,他的各种指标都太紧张了,今天不适合上天。2号也紧张了,想着没我呀,这突然就上了,指标还不如1号,加加林在倒数的最紧张的时刻心跳也比较正常,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心跳。我去参加一个比赛,屏幕上有一棵桃树,心平气和的时候这个树就长叶子,再心平气和就开花,再舒缓就会结桃子;反过来紧张就掉花,再紧张它就掉花,再紧张它就掉叶子,最后变成一棵枯树。我去跟他们四个比赛当时给他们打报表,当时是他们机器研发员成绩最好,你可以掌控你的心跳,你是主动的随意的,能自发引起的控制你的心态,我觉得那比自己动耳朵容易多了。低级的心理机能是形象的具体的,高级的心理机能是抽象概括的,为什么我就读不懂胡赛尔,我就读维果斯基就觉得吃力。他们的思维抽象程度一层又一层,可是我抽象的程度没有他们那么高,在他们面前我的心理机能就比较低级,我就等着他们举例子(哈哈哈哈哈同学的笑声掩盖了一切)我有一个高中同学,高中毕业以后就没上过学,跟我关系比较好,跑到长春来找我玩。我说我下午有课啊,研究生的课我不能出去,他说他上哪呢没地方去,就上我那去,我给研究生上了三个小时课讲心理学,他就在那听了三个小时,也挺神奇的,能坐下三个小时不错了。一下课我就问他你感觉能不能听懂,他说他就不知道你们说了这么多话要去干啥,他说这要是在工地上都是你去把那钢筋抬过来,把那个水泥和了,你跟他们说话得是这样子的,像我们这样说话真是太古怪了,胡赛尔说话比这还古怪,其实是从低级到高级啊,低级心理技能就是直接的,你看那个幼儿园的老师,劝孩子你要听老师话啊,靠啥呢,你得兜里揣几块糖,小学老师就不玩这套了,弄个小粘贴小红花。人越小你给他弄的东西越直接,越大就不用那么直接了,用抽象的什么东西,比如校风,校训,班风,这是以符号为中介的。所以低级的心理技能它就是动物发展从低等到高等,自然而然就能进化出来的。高级心理机能靠着自然进化是不行的,他爸就问我这孩子再大一点能不能好啊,只有才是长大一点发育的结果,这些取决于孩子和什么人打交道,不取决于孩子的生理年龄,所以这些是生物发育的结果,那些是人际交往的结果,于是维果茨基就得出了关于教育最经典的: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不论你教物理还是教化学,本质就是一种师生交往我一直特别崇拜附中的语文老师—孙立权老师,我觉得这样一个老师,哪怕他不讲语文,他就是“语文”,举手投足都很语文,所以如果请鲁迅来给大家讲一节中国文学史,即使他不懂教学教法,你经常和他一起,也就变得文学了。那怎样让教学中的交往发生呢,维果茨基有一个最牛的概念,叫两次登台,不但知识技能靠的是交往,你看幼儿园老师拼命地想教小孩,可是小孩学不会,但是有几个小伙伴会,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这个小孩就会了,这个交往是有巨大的力量的,我们回想我们从同伴那里学会了多少东西。不但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靠交往,品格道德的发育、社会性的发育也靠交往,维果茨基有很多著名的概念,有一个是两次登台,就是一切心理现象都有两次登台,第一次登台是人和人之间的,第二次登台是个体内部的。说英语过去完成时,这个第一次登台是我和老师之间发生的,这是人和人之间的。第一次是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是别人劝你这样做就完了。第二此时发生在你心灵内部的,你觉得要这样做,这样讲太抽象。我的侄子在四岁时开始学下象棋。很快就学会了,象走日马走田。可是他不肯遵守象棋的规则,当我的车落在他的兵的后面,他把他的兵向后一倒就把我的兵吃了。象棋里的兵是不能往后倒的,他说我爸爸说象棋里兵是能往后倒的。那没有办法,他就把我的兵吃了。继续我就找机会回报他。正好有一个机会,他的车落在我的足的后面,我也往后一倒把他的车给吃了,他说象棋里的兵是不能往后倒的,我说这不是你爸爸说的吗?他说现在又不能了。那我又不能给他呀,他为这,桌子追我,我就跑。他妈妈气的骂我,他妈妈说,他一个小孩,你跟他争。我说我不能给他呀,我要是给了他第一次登台就不能发生了。第一次登台中,他应该知道,规则中车是不能往后倒的,这条规则要在头脑里登台。这时候不能在他的头脑里登台,而是在我和他之间登台。这登台的方式得靠着一圈一圈围着桌子跑。我很遗憾,我是一个成年人,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就去挠他的脸。只有这样才能让第一次登台成功的发生,兵不能往后倒。要经过很多次这样的第一次登台,才会有他的第二次登台。第二次登台就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了,发生在他的心灵里了。他拿个兵,心里想往后倒,可又一想,万一我一倒他挠我怎么办。这所有的过程都发生在他的心灵里,不需要别人说一句话,这是第二次登台。所以我们说一切的品德呀和社会性规范和知识还有技能,都是通过这样两次登台获得的。只有交往才能获得第一次登台。现在的教育还不够美好,美好的教育在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现在的教育交往还太少,师生交往也太少,是不是老师难得看每个学生一眼,这样就能讲完一节课,好像等待着飞碟来救,学生之间也很少交往,每个人都被钉在自己的位置上了,不许说话,交往被禁止了,第一次登台怎么发生呢?现在的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越来越发现有毛病的孩子多了,自我中心的呀,情绪暴躁的呀,情绪失调爆发的呀,动手打人的呀,破坏东西的呀,交往不良的呀,特殊的呀,孤独的呀,越来越多了,我觉得多了才对,因为童年交往的少,所有的这些都不发生了,我们就在这儿干巴巴地盼着他们第二次登台,好那这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都背过,背得挺熟,就当前绝对操作性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在恰当的时机才达到的水平它们之间的差距,完了,都能答题,答完之后它深刻在哪儿啊?有一个大学里面数学专业的副教授正在读数学教学法的博士,并且呢承担了一项很重要的国家任务,要去对数学课提供建议,几年级的数学要教到什么样的难度,看起来这是一个好问题,对吧?几年级的数学要教到什么样的难度。他就跑来长春跟我讨论他的想法,他打算呢,每个年级要选多少人,然后要测量他们一些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最后根据这些测量结果算出来每个年龄学生的数学发展水平,然后据此编制一套意见建议国家数学课标课程的编制。我说这是不行的呀,为什么不行呢?我说你测出来这些结果这些学生的这个水平是这个学校的教学结果,你不能拿着过去的教育教学结果去决定明天的教育该教到什么难度,那有什么意思呢?拿着昨天教学的造就的决定今天的结果,转这么一圈干什么呀?你们听懂这个逻辑了吗?嗯(学生),那你们都是博士副教授的水平了, 他说那我明白了,这个不能测到各个学校的的教学结果,我说而且你测,测到的是师大附中的教育结果,你能拿它去决定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结果吗?他说那我测平均的呀,你幼儿园的我也测呀。我说那你拿平均的去决定谁,你是拿平均水平去决定师大附中还是去决定农村的呢?你觉得符合吗?他说我现在想明白了,我要测没学过数学的人。测没上学的人,我说,那更胡闹了!没学过数学的人,18岁的人,你测完他,能决定高三学生吗?这不一定说我糊涂了,那这个事该怎么办呢?我觉得不能像皮亚杰那样来,他的思路完全是皮亚杰的思路。维果茨基就是在批评皮亚杰。其实我只是模仿了维果茨基批评皮亚杰的方式而已。这个事情应该像维果茨基那样办。给一个学生他所没学过的题,没学过的题呢,看看他能做到什么水平。然后看看得给他多少帮助他才能把这个题做到成熟的水平。这个里面呢,得有前测,后教学,后测。他说,这太费劲了,不能这么办啊。这我们俩就谈崩了,你说最近发展区深刻不深刻呢?因为事实上你是要看出来他的事实发展区的。像最近许多高中都在做那个选课指导,因为期末要考评嘛,你要选等级性科目,参加科考,排名,那怎么样让学生知道我擅长哪一科呢?很多人都说我们在给学生做那个学业潜能测试。我说你那个潜能测试是怎么做的呢?他说,无外乎是出一道化学题,测完了。我说你这个不是潜能,你这个测得是我的化学实际能力。 可能我的化学实际能力很强但是我的潜能不高。可能我的潜能很强但是我的化学实际能力不高。那潜能怎么做呢?那要是测潜能怎么做呢?又得玩维果茨基这套,测他最近发展区,陕西师范大学有一位张一锦教授,他就专门用这个动态测验的方式,测最近发展区,做的就非常好。哦,还有这个维果茨基的自驾式教学的概念,也特别有价值。一个好的课堂是什么样呢?一个好的课堂是,老师把这个难度啊,拆成好多个阶梯,然后呢,然后拆的这些阶梯呢,越小越碎越好,因为阶梯少了呢,一下子爬很高,那学生爬不上去,除非特殊会玩的,小阶梯,学生一会儿上去一个,一会儿上去一个很有自信心。这是好课堂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呢,你能拿出来一些好问题,一些好问题,勾引的学生解决下一部分的问题。有些老师就特别善于抛出这样的问题,他抛出的问题学生就愿意去解决,有的老师很麻烦。我听了一个高一的数学课的三角函数,sin,cos……有的老师呢上来就让做题。做题,我就一直搞不明白,虽然这个公式我记下来了,但是为什么要做这道题呀?好多老师啊,就上网找一找天下的名师是怎么讲的,就看见啊有一个老师,人家厉害了,就说,这边有一条河,河边有一座塔,我们现在想知道这个塔有多高,但是我们过不了河,我们只能知道我们到这个塔的具体距离,我们还能测出我们到塔顶有多少度,然后sin,cos,就开始用了,他有一个做题的理由啊,所以这个老师抛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也会让学生去感受第一个好?第二个好?第三个好?他给我一个做题的理由,给我一个理由先。老师拔出来了十万多问题,也对学生这样好的课堂第二个好。第三个是选一个好支架,好的老师特别善于提供支架,提供这些支架学生借用这些支架就能爬上来。形象的把有的支架是砖头,有的支架是绳子,有的支架是棍棒,有的楼梯等不少,确实用这些支架,这些支架在课堂上是用什么呢?我说鞍山的初中数学老师李冰,他给学生的导学案上,左边是学生要做的问题,右边是李冰老师做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第一道题呢,李冰老师步骤写得非常细,学生看着右边李冰老师做的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按照李冰老师的思维步骤来解决我做这道题是怎么想的,这个题不太难,看着李冰老师做的题,李冰写下来的李冰思维过程他就是会,因为是一样的模版,再做第二道题,虽然李冰老师,但是提供了简略一点,没有刚才那么细,但是第三道题更简略。一道题一道题提供的样板简略了,可是学生自己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的补充上,因为前面都有,。第二道题都有。这一节课没有怎么讲课,学生来做新题型,全都会做。好的样例是一种置降法。好的好的,提问,我说学生学生们问的题目,好的题目都是置降法,在听物理老师的一节课上,摆了好多台阶,就那些吸引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每次找一位学生上台来。跟她面对面解决问题,其实黑板上写的,他就跟学生对话,别的学生看着她们俩对话解决这么个问题,问着问着,说着说着就会了。解决完这个学生就下去了。全班同学看着这个学生,这么做就做对了,这叫观察学习。不需要每个学生刷刷的做那么多题。这些学生看着这个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这叫观察学习。有讲下一个学生,他的提问就是一个置降法。她在暗示一些置降法,所以在他的课堂上整堂课在教室里不时的发出"啊"的声音。同学们没在做题,是在跟老师作答,而且绝对是教完教学的教往。这一个学生的教全班同学都跟着会了。课堂上不停的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那种课堂感觉特别美好。那就是恍然大悟的声音,所以李冰1934年就去世了,80年前的只要今天还没有常识,下面就先进一点……
活着的心理学家里面我喜欢的很少。第二个就是自我决定理论,第三个就是那个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在心理学领域里面讲这么大个自我决定理论为什么这么重要。它在总结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你看人的需要啊,我们十九大之前提出来说是“物质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了”是这个矛盾,对吧。十九大以后这个矛盾变了,是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样的需要。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两个方面。物质需要也无穷无尽。游艇啊,直升机啊,但那些不是基本的,对吧。我们要找基本的需要,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像物质需要里面比如说读那个我上中学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叫《列宁的中学时代》,我就记住他要出门啊,可是裤子没有。没有裤子可不能出门呀,这就是裤子才是基本需要。咱们心理需要也有无限的呀。你需要审美呀,你需要宁静呀,你需要感动呀。心理需要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那些不见得是基本的。哪些心理需要是基本的,谁能说得清呢。葛西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说:“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啊,第一个是仁,第二个是同情,第三个是贼怕”这个是通俗的解释。“我愿意”讲了自主性。所以叫“千金难买我愿意”。有的老师说晚上批卷子这么累,但是晚上查钱就是不累。老公开烧烤店的半夜两三点回来啦,看看他挣多少钱,怎么查都不希望查完。“我愿意”。你看同样的,查卷子查到天亮就不愿意。动作是一样的,区别在愿不愿意。所以还是自主的需要啊。第二个呢是自主胜任的需要。总有些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去做他做不到的事儿。这种事足以摧毁他的信心和满足感。所以师大附中外语施大为老师说过一句话特别好,他说:“厌学的学生厌的不是学,而是学不会的那种感觉。”我深深的体会到这句话。当我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我一开始学不会,学不会我更加厌它。我就跟我的同学刘洪涛我们俩放学一起写作业,不会的就互相问,就发现我俩一样笨。后来物理老师让还得做实验嘛。我俩就是定一下天平啊什么的。发现我们定着天平,把一样沉的东西放上去都不一样沉了。听老师说还得做习题。我们俩就去文人书店买了一本习题册。那个时候文人书店习题册都没有。基本上自然科学卖的都是秤。我们两个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习题册还不太好,做了一些做不明白。后来我们俩还是去钓鱼吧,就钓鱼去了。我深深领会施大为老师说的那句话:厌的不是学,是学不会的那种感觉。 师大附中有个学生以前老老全班前五,有一次掉到了全班前十,家长就接受不聊了,我儿子在全校四百多,我要是像他一样跳楼,早就跳了五百回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个县城的重点高中,那个学生考不上清华就要跳楼,成绩太好了,必须要考上清华,看不上清华浙大都不行,这人生就没法活了,考上东北师大都不行,他对一些东西不接纳。对我来说,为什么我和某些家长没法沟通,我说我儿子加入学生会的事,有些家长说,参加学生会耽误学习,别让他搬家了,我说让他自己定吧,我心里的底线是,他要是去桂林路卖鱼我都能接受,当然,卖鱼要卖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来来往往买鱼的人你都认识,越是不接纳你就越是强迫他,给他一个激烈的碰撞,他自己不愿意,越来越外话,效果越差,心里面越接纳,他就越自主越同心内化,结果越好,说不准要考上清华呢,所以说这个事就有意思了,理解是共同的,是那种设身处的,考虑。你看有时候看到那些企业生看到这些困难,你就忍不住想去帮他,其实是你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帮他你会难受,信任呢信任是种什么,信任它的深刻含义是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想让他自己明天更好,你相不相信,你要不相信呢那就千万别让他自己做主,除非完了,不能听他的,得听你的你要相信呢就可以逐渐授权给他,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孩子,我一相信他相信,他愿意相信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好,所以他也希望明天在教室里少骂人,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他努力设想一些办法,找几个男同学,哥们好的,来提醒我,你看他也在自己主动想办法,他也希望自己一天比一天好,可能并没有理想的那样,但是,他仍然想自己明天一天比一天好,我觉得这是教育最可以利用的地方,就像在社会课堂上,他学的不会,他也希望自己明天比今天会,如果你带着这些信任,再去考虑你的关系,可没有这些信任,你要怎么去控制,你见过的是完全不同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上长大的学生,他会因为你对他的信任而信任自己,引导自己,因为你给他的授权,他能导向自己,这块不讲你们自己看,关于基因和环境,老师稍微说几句,我呢。就不太敢和那些老师谈论基因的,有些人就问我,盖老师你说那个多动症是不是遗传的,有没有遗传的,我说有点啊。这孩子没事了,后来我就任何关于遗传的事,我就像鲁迅似的,谁知道啊,我发现一说这个有遗传,他就说没事了,没事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其实很多教育家对于基因和环境没有达到现在的科学的认识,现代科学的认识是什么样呢 按协议要做十年老师,今年是她的第六年,每年回来上我办公室都流眼泪,今年她回来说:距离我辞职还有四年。她不愿意啊 这个人和人的关系有两类,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物的关系不一样,我有意志,我要使用你,它没有意志,所以你用不用它对它来说没有关系。所以人和物的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人和人的关系不是,你也有意志,我也有意志,两个意志之间的关系这叫主体间的关系,我俩的关系叫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间的关系最根本的特征是两个人都有意志,这个事情怎么办呢?你要向东,我要向西,我强迫你向西,这是一个找别扭的关系。在过年的时候,男方说要回我家,女方说要回我家,孩子说哪里都不去,就在自己家。这三个人三个意志。意志和意志之间就是一个找别扭的过程。我们很多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找别扭的关系,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找别扭的关系。孩子不想去学校了,非要让他去。今天在学校惹祸了,明天想来还不让他来。不想去你非让他去,想去还不让去,这不找别扭吗?不想进教室了,非要让他进,想进教室了,罚你在外面站着。 那除了找别扭的关系,健全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看过《麦琪的礼物》吗?这个女孩有漂亮的长发,但是没有漂亮的发卡,这个男子有一块祖传的怀表,但没有表带。这个女孩剪掉了长发用卖的钱买了一根配得上那块表的表带,这个男子卖了表给那个女孩买了配得上那头长发的发卡,在经济学上这是一场最失败的交易,但在心理学上这是一场最美丽的交易,这场交易的特点是什么呢?意志与意志的关系。找别扭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你把你的怀表卖了,给我买个发卡。这是找别扭的关系,但是美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知道你一直想要一个漂亮的表链,于是我成全你的心愿。你知道我想要一个发卡,我来成全你的心愿。所以我的意志是去成全你的心愿,你的意志是去成全我的心愿这是意志与意志之间最美妙的关系,彼此成全。最糟糕的关系是彼此困扰。 那如果我们创造的教育教学环境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三种心理需要,自主课堂,满足学生自主的需要,合作学习,满足学生归属的需要,如果我们创造的环境能满足学生的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就会从没有学习动机过渡到有一点学习动机,到有一点内在动机,最后到有内部动机,无数的实验反复的验证了这件事情,只要满足了学生的这三种心理需要,学生会从没有动力最终过渡到有内部动机。 第六个,我看着表讲啊,估计已经超过了,告诉我讲一个半小时,现在已经超过了10分钟,干脆破罐子破摔,再超过十分钟吧。第六个呢,也是我少有的喜欢的在世的人,我喜欢的活人不多,可能就五六个以内吧。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吧,那我帮你拿作弊器修改一下,让你的生命不死,一滴血也不掉,那你的子弹,好枪最好的枪永远也不丢,让你扔一颗那种保险的炸弹能炸整个屏幕的,然后让敌人的武器只能是使用小刀儿,我这曾经玩CS的时候曾经试着真改过这样。
林传舜:对、对 盖笑松:然后你感觉是什么样? 林传舜:特别爽。 盖笑松:后来你有没有将继续坚持打它?打了多久不打了? 林传舜:呃 盖笑松:就是改成那样的版本,你打了几天? 林传舜:几天吧。 盖笑松:打了几天你就挺伟大的,我打了一会儿就打不下去了。
所以呢,光是愿意也不行,第二个条件是非得是有点儿挑战,你别说打CS,你说打乒乓球,对面那个没一个能接起来的,你跟他打一天有意思吗,呃,踢足球,对面那个每次一回头就往自己门里一脚,下象棋,臭棋篓子,没意思,再愿意下棋也没人愿意跟他下,所以第二个条件啊,这个事得有点儿挑战,挑战可不是坏事,没了挑战的人生干脆没发过,所以我就怕有学生给我发春节拜年短信,就盖老师,祝你永远顺利,这人生可怎么过呀,刚想打会儿电子游戏嘛,场上敌人全死没了,所以呢,这个纳尔森发现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我高兴我喜欢我愿意,第二个是有困难有挑战有难度,需要专心致志持续努力才能赢,这两个之间单独有一个就不行,而这两个条件都存在的时候,一个人会调动他的全力甚至是发扬出来他原来所没有的力量、没有的意志,动用他新的技能,啊,新技能get就是这个事,那他呢做研究也非常好玩,他不愿像我们这样做在实验室里的事,他给学生带上某种类似BB机一样的东西,然后呢,这上面几个按钮,他在实验室里可以操纵一天呢,不定期地一天响起两三次规定几点钟响,每当想起来到时候在中国就让老师没收了,在美国每当响起来的时候,这学生就得拿起来看一下屏幕上依次跳出来的三个问题,每个问题用摁钮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你在干什么,A学习活动B休闲活动C社团或社会实践活动,然后第二个问题是,你现在干的这件事你愿意吗,这个,很愿意,呃,有点愿意,那个不太愿意很不愿意,这三个问题是,你现在做的这件事对你来讲,你觉得有挑战吗,很有挑战没太挑战一般不太有挑战和很没有挑战,那最后分析这三个问题的数据,应该是每个人佩戴很多天,很多人最后就得到一个庞大的数据,数据分析后来呢,就是这个结果,这课堂上的时候啊,学生觉得很有挑战,需要专心致志持续努力,但是我觉得不高兴不喜欢不愿意,休闲活动的时候呢,我高兴我喜欢我愿意。 但是呢?基本没什么难度,没什么挑战,你想到你放假,坐在沙发上,捧着爆米花,看着甄嬛传,中间睡一觉,再睁开眼睛接着看还能看懂,要是看盗梦空间就不一样了啊是吧,你要走一下神就发现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没什么挑战,但是发现这个社团啊,俱乐部啊,社会实践啊,这个现实活动啊,那这些事情呢,学生就觉得,又高兴,又喜欢,又愿意,又有难度有挑战,需要努力,专心致志地。所以在这样的活动里面呢,学生就会充分调动他自己,因此,我们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努力改造成这样的活动,有些老师就能把他的课堂改造成这两种并强的,所以我们在最近在大连红旗高中,我和路海东教授, 老师,(实在听不出来)我们一起在那儿帮助他们学校做课堂改进,我们就是按照这两个条件请学生来提名,高中生来提名:你觉得哪个老师的哪科课堂你觉得特别喜欢,特别愿意,特别高兴,又有哪个老师的哪科课堂你觉得那个……很有收获,你总是能专心致志,然后我们要看哪些老师被学生同时提名的次数多,单个的不可以,同时的次数呢我们就在你们红旗高中选出十多个老师,然后我们呢就去总结这十多个老师的特点,然后领着他们向每个老师也去总结这些老师的这些特点,也去观摩这些老师们的课,强制性地挖掘自己课堂的特点,然后让学校各个老师自己的课也变成这样,所以你看这些都是马上可以变成理论的,学校改进的行为的。
第七个布鲁纳就不详细说了,呃……我觉得他是教育心理学家里面呐被一线教师主动接纳最多的一个,主动接纳的意思就是不是哪个专家或校长或者是谁劝着他去接受他,而是这个老师他自己就偶然地遇到了,然后就开始试用了,所以说明他这个模型特别亲民,那个……就是中小学老师特别愿意主动采用它,就是他这个教育目标类型。什么样的成绩,什么样的知识能去知道他,比如说……这个一首诗,它作者是谁,你就只需要知道,这个……地理上的黄赤交角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个只需要理解,那这个……同理我要用到去解决这几个应用题,他就得能达到应用,这一级一级的在升高,说这个东西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要去分析,说那个主食的本质是什么——碳水化合物,(二氧化)碳的本质是什么呢?CO2,水的本质是什么呢?H2O。你得一级一级地能够去分析。这个综合呢?你得把很多个别地方学到的知识弄到一块儿,这不是背某一个所能答出来的的,你得综合。这个是评价。评价呢?就是你得对这个知识有一个看法,这就更不容易了,这又是高阶词汇了,所以你看大家对这个外语系里面这个,外语系的学生对这个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他的态度是讽刺的呢?还是赞同的呢?这时候你得能对他这个态度作一个评价,而不是对着这个文章中的事实:谁穿了谁的鞋,你能知道啊,所以对知识作出评价,又是高阶思维,就是它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了一个分类,中学老师特别愿意拿它去写教案,如果你是学了一遍心理学的毕业生,还不会拿它去写教师目标,那你还不如中学老师呢,第八个… 那你就不如中学老师,白学了, 第八个是罗杰斯罗杰斯推荐的,这本书叫自由学习,你看所有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他和所有别的学科都不一样,伟大的心理学家要洞察心灵的深处,他们的那些眼神全都是,就像刚才的皮亚杰,未果刺激,他们的眼神不仅是深思的,是一种注释的,又不是正式的,而是一种陪伴的,观望的可能是比较复杂的眼神,罗杰斯她自己在大学教学中努力创造出,中课堂一种课堂,他称之为自由学习的一种课堂,并且她的女儿也从事教学工作, 努力把他的自由学习的思想推到中小学,在这本书里罗杰斯奖,教育,其实是构建一种积极的关系,首先,这种积极的关系是真诚的,真诚就是我作为教师,我应该把自己展示给你们,学生,我特别不愿意站在讲台后面讲课,我觉得跟你们隔着这么大的一个台子,你们只能看到三分之一的我,即使我肚子大我也愿意把整个的我展示给你们,教师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诚敞开的人,有些人就是活的比较自我,掩饰,非常辛苦,虽然看上去好像十分工整,当然了,我有点像是为我的邋遢找借口。这个关系的第二个特点是接纳。前一段有个老师遇到一种情况,他的同学爱说脏话,他就牵着他的学生来到我这里,我不能一开头说你不能这么做,我要努力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我努力去理解他的时候,我也发现他发现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既然这么做了,就一定是可理解的。那么这件事当他理解了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之后,他就愿意让自己每天做的更好一点,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不那么做,于是我就问他,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在这次的过程里面,我不能对他说你不能这么骂人,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事实情,我们要努力理解他,接纳是不容易做到的,比如说,在小学里面有一种孩子阅读有障碍,这种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朗读错漏特别多,识字之后忘掉的也很快,抄写的时候看好几眼才写一个字,家长就很不开心,后来深圳的某个教授研究了阅读障碍症发现这种孩子无论在朗读的时候还是在抄写的时候,大脑颞页的文字语言区,异常放电,激活程度极高,就是意味着这个区域特别累,特别辛苦,特别努力。而普通孩子在这个区域激活程度并不高。我们普通人在阅读的时候需要那么一点精力就能把这个障碍给越过去了。他这用了很多的精力都读不好。如果这个家长理解了这一点呢,就不会对他有那么苛刻严格的要求。所以去接纳是个不容易做到的事儿。 我也不愿意跟家长做讲座,我觉得没有共同平台。因为很多家长,我见过一个家长,他孩子在附中年级前十名,他就有一次掉出了前十名。他天塌了,他觉得活不下去,我说我儿子都四百名了我还活着。你来咨询我问我怎么办,咱俩没有那共同语言! 这孩子它也没法儿换啊,这孩子四百名我都得跳楼五百遍了。在另外一个县城重点高中的时候,那个学生就考不上清华就跳楼。唉这成绩太好了,怎么也得能考上清华嘛!考不上清华,那我说你考浙大呢?他说那不行,那人生就没法儿活了。 我没有考虑过,你说我一个考东北师大的,那都得跳楼多少遍了,跟他没有对话的平台。他对一些东西不接纳,对我来说,我为什么我觉得我跟很多家长没有对话平台。我说我儿子,他老师就劝我,你别让他参加那社团了,别参加学生会了,多耽误学习的。我说,好多事就让他自己定吧。他就想要过那样儿的人生,我现在的底线就是他去桂林路卖鱼我都能接受。 当然了,卖鱼也得卖到什么样呢?来来往往的呀今天买不买都认识你,都可以跟你打个招呼。嘿!左邻右舍啊,一会儿跟你借个称啊,一会儿给你拿块儿糖。处的不错啊,也过了一辈子美好的生活。很多家长不能接纳卖鱼,连考清华的都得不行。这个事它吧,越是不接纳啊,你就越给他强迫的,然后越激烈、越矛盾,然后他就越不自主,越矛盾。然后他越动机外化,不内化。完了效果就越来越差,那么现在呢,越接纳呢,他就越自主,越动机内化,结果越好。说不定给你考个清华呢!所以,这个事儿呢,就是非常矛盾辩证,你越内化啊,越接纳呢,反而给你个好结果。 理解啊,理解是以共情为基础的。我们去体谅别人的情感时,那种设身处地感觉。你看看有时候你在街上,你看见一个人有困难,你就忍不住想去帮他。 其实是你设身处地你感受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帮他,你就难受。信任呢,信任那是一种什么呢,信任它的深刻含义是“我相信每一个孩子,他都想让他自己明天更好。”你相不相信?你要不相信呢?就千万别让他自己做决定。你得管他,不能听他的。你要相信呢,就可以逐渐授权给他。像我刚才说的呢,我就相信他愿意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好,所以他也希望明天在教室里少骂人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他在努力设想一些办法,阿找几个男同学,哥们好的,你们都来提醒我。每天,他也在主动自己想办法,他也希望自己一天比一天好。可能,在那个女孩父亲眼里,这个男孩简直都十恶不赦了。但是,他仍然想自己一天比一天好。我觉得,这是教育最可以利用的信条,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甚至是在学科课堂上,他学得不会,他也希望自己明天比今天会。如果你带着这些信任,再去考虑你们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信任,你要怎么控制它,你建构的完全是不同的师生关系。更多的内容,你们还是自己去看书,因为没有很多时间了。 在这种关系中长大的学生,他会因为你对他的信任而信任自己、引导自己。因为你给他的授权,他能导向自己。阿,这个,依恋就不讲了。关于基因和环境,我稍微说几句。我呢就不太敢和中小学老师谈论基因和环境,因为我发现原来我实事求是回答的时候呢,老师问我说:“盖老师你说多动症有没有基因(的因素)啊?有没有遗传(的因素)啊?”我说有点啊: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两个常型……他说,那完了,没治了。后来我就再有任何事情问我遗传,我就像鲁迅似的:那谁知道呢。我发现我一说这个有遗传(的因素),那就没治了,没治了那就意味着他放弃了。那其实是很多教育者对于基因和环境的关系没有达到现在的科学的认识。那现在的科学认识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基因和环境的关系及其纠缠。比如一个有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异常的孩子,他一生下来呢就是睡眠的时间少,活动的时间多,妈妈看着他呢很快就觉着特别的疲倦特别累,慢慢地妈妈的脾气就变得很不好,这个时候就变成环境不好了,对吧?妈妈变得很焦躁很没有耐心了,慢慢这个孩子发展出一些不好的行为。这些不好的行为等到了三四岁呢,妈妈就想着简直是无法无天了,这,就得打了,再打大了呢就是孩子上了学,别的孩子老师瞪一眼就怕了,这个孩子是打大的,那就是像革命烈士一样什么也不怕……这个过程呢其实是基因诱发了环境,然后外因诱发了内因然后内因,又内因诱发了外因,这反复纠结在一块,说不清有多少是基因多少是环境,这是纠缠起来的。所以Scarr的对于基因和环境(的理论)呢——比如阅读障碍,比如我父母就有阅读障碍的基因,我父母就不愿意读书,我父母每天愿意看电视,看电视有习惯,那我就在电视里长大,所以这本来是一个基因的事变成了环境,说另外呢要是我有阅读障碍的基因呢,我就会说一看动画片就感兴趣,我爸妈就愿意陪我看动画片。因为我一看书就没兴趣了,所以爸妈说觉得那行。我先天就是少缺一个基因,我去看动画片,结果我阅读的文字的数量、经验和阅读量不够,这些你作用我我作用你就会让这个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所有基因的事都离不开环境,所有环境的事都离不开基因,二者是纠缠在一起的。因此一个人有着基因缺陷并不意味着教育是无能为力的,我希望向大家传播这么一个(观念)。最后呢舒瓦茨的价值论模型……时间问题我就不讲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查一查。 对学生的教育啊,浅层次的是知识技能的教育,深层次的是对学生三观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真的不是你高考分数决定的,而是你的三观决定的。你的三观导向(碎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南西北,你就会走向东南西北,人们就是这样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你就与遇到那些和你走向一个方向的人。和你一样接近三观的人,然后那就是你的命运。所以三观真的去塑造人终极的命运,我们教育者去引导学生什么样的三观?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是因为我们很容易保证数学老师的数学、中学老师的数学水平高,但是在价值观上我们不敢保证老师的价值观比学生的价值观境界高,这样我们怎么让你去培养呢?今天早晨一个环卫工人给我讲他的孩子在一个初中,他的班主任办补课班喊他班的十多个孩子去,他孩子就不去了,老师就在班里说他家穷啊,辅导班伤不起啊。那个学校就是前两天刚跳楼两个孩子的。我觉得那个学校跳两个毫不奇怪,有这样的氛围,对吧?你说这样如果你老师的三观不好你怎么去教育学生呢?你可以保证数学老师的数学水平很高,而很难保证一个品德老师的价值观层次比学生高。所以这也是一个价值观教育的难题啊。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而不是你在课堂上给他讲什么…… 时间了,希望大家能有点收获,谢谢!